产品高手隐于市,街边小店教我做产品-凯发ag旗舰厅

时间:2022年06月16日 阅读: 144
  编辑导语:俗话说,高手在民间,运营高手往往很有可能潜藏在街头小巷之中,本文作者通过分享路边干果店的购物经历,拆解了产品运营的关键要点,一起来看看吧!   ...

  编辑导语:俗话说,高手在民间,运营高手往往很有可能潜藏在街头小巷之中,本文作者通过分享路边干果店的购物经历,拆解了产品运营的关键要点,一起来看看吧!

  

  前段时间,在路边干果店的一次购物经历让我琢磨了很久,惊叹于它的产品运营手段,高手果然在民间。

  简单地说,就是本来只想在路边买点瓜子的我,进店后竟然心甘情愿地花了300块钱,买了一大堆坚果回家。

  听起来是不是觉得我被忽悠了?买东西无非就是满减凑单,都是一些常用的营销伎俩,还能有什么?

  来来来,我先分享下整个购物过程。这其中的产品运营套路,足够产品经理们喝上一壶的。

  事情是这样的。

  我散步时路过一个小店,看门口刚出炉的瓜子很好,称了一些,装袋后进店里排队付款。

  小店不大,只有三四个店员,我前面还有几个人在排队付款,目测3分钟就可以排到我。

  这时,理货的店员递了几个刚剥好的榛子给我,说是今天新到的货,可以尝尝,我想等着也是等着,就尝了一下,嗯,味道不错。

  我也没想再买榛子,只是当做普通的推荐试吃,没放在心上,还是一心排队等着付钱。

  但接下来店员的一系列动作,让我陷入了一种沉浸式「不带脑子试吃」情景。

  她见我对榛子不感兴趣,顺手拿起旁边的松子快速剥完递给我,就差塞我嘴里了,说让我再尝尝这个咋样。

  我尝了以后,觉得真香,比刚才的榛子好吃,老试吃也不好意思,于是就让她帮我称一些松子。

  店员娴熟的打包好松子,直接放到了收银台,说一会儿直接结账就行,还把我之前称的瓜子也放在了那边。

  在接下来排队等待付款的时间里,她又给我拿了其他几样试吃,每当我尝完没有给出反馈时,她就迅速的换样递其他坚果到我嘴边。

  最后在她的「试吃推荐」下,我比预期多买了四样。

  终于等到我付款了,虽然排队时间也不长,但我一直被店员高频的投喂,店里好多样都被我尝过了。

  结账时,店员问我是否有会员卡,如果没有,今天充值 300 可以返 30 元的券,这次结账可以直接用,我还差十几块钱可以凑 300。

  果断又加了一些坚果,办了会员卡,充了300块钱,全部花光。

  过程中,既关注了他们的公众号,也成为了他们的会员。

  本来只想花几十块钱,最后买了 300 块钱的干果,开开心心地拎着坚果回了家。

  回顾这次购物经历,为什么我说这是一个厉害的产品运营套路呢?

  主要有三点。

  我对整个购物经历的感受可以用三个词去概括:物美、价廉、服务好。

  首先是物美。因为现场试吃时,坚果本身确实好吃,满足了我的基本需求,这是基础。

  其次是价廉。在结账的时候满300返30,也没有让我凑过多的钱,直接给我推荐这次适合的满减额度。

  就感觉像是淘宝结账时,系统自动给我领了最合适的优惠券,既省了钱又不需要思考决策。

  最后是服务好。这个真的超出我的期望。

  进门前只想中规中矩买点瓜子,进门后有人给你剥坚果,有人把试吃送到你嘴边,并且全程没有强制推销,你不喜欢就立刻给你换,你喜欢的就帮你拿到收银台,服务堪比海底捞,这是我迈进这家街边小店前绝对想不到的情景。

  现在,我们把以上三个特点放在产品领域常用的kano模型中进行分析。

  在这里简单介绍下,kano模型是由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发明,它通过分析用户对产品功能的满意程度,对产品功能进行分级,从而确定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优先级。

  在kano模型中,根据不同类型的需求与用户满意度之间的关系,可将影响用户满意度的因素分为五类:基本型需求、期望型需求、兴奋型需求、无差异需求、反向型需求。

  

  基本型需求:当优化此需求,用户满意度不会提升,当不提供此需求,用户满意度会大幅降低;

  期望型需求:当提供此需求,用户满意度会提升,当不提供此需求,用户满意度会降低;

  兴奋型需求:用户意想不到的,如果不提供此需求,用户满意度不会降低,但当提供此需求,用户满意度会有很大提升;

  无差异需求:无论提供或不提供此需求,用户满意度都不会有改变,用户根本不在意;

  反向型需求:用户根本都没有此需求,提供后用户满意度反而会下降。

  

  所以,结合kano模型,「物美」是基本型需求,「价廉」是期望型需求,「服务好」是兴奋型需求。如果把整个购物经历当成一款产品的话,你会不会喜欢呢?

  每个人都希望能享受到好的服务,就像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吃海底捞,因为服务人员让我们感觉自己是vip。

  我在这家店里也有同样的感觉,在整个购物的过程中,因为店员服务非常到位,整个购物过程中我都没有任何防御心理,不用动手,不用动脑,买或不买都交给了味觉去决定。

  从选货、试吃、购买,最后到结账,每一步店员都帮我安排地明明白白,而我一直处于「只需要品尝」的情景中,没有任何理性思考的机会。

  还有一个小细节,我在最开始只是单纯的试吃,当我觉得松子比榛子好吃后,为什么会下单购买?

 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,这就是互惠原理,当别人给我一点小小的好处,我就想着要还回去。

  它是市场营销中常用的技巧,这也是让我能够买买买的前提条件。

  在试吃的过程中,当我尝过没有反馈后,店员立刻给我下一样试吃,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的去尝试,用最小的成本去试错,再迭代下一次推荐选品。

  这其实很像我们在产品工作中一个个小的mvp产品,不断的用新点子去接触客户,再根据客户的回馈来改进你的产品。

  如果有人问,什么是产品思维,我们的答案经常拘泥于线上形态或者有形的产品,其实产品来自于生活,生活处处都有产品思维。

  使用产品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,当产品或服务提供的用户价值,满足了用户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,这个产品就是成功的。

  你也可以思考下,最近的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产品案例可以分享呢?

  作者:郑多多;公众号:思考的郑多多(id:zhengduoduo2022),专注于产品设计与个人成长。

  本文由 @郑多多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

  题图来自 unsplash,基于cc0协议

  给作者打赏,鼓励ta抓紧创作!

网站地图